技校网

客服
毕节技校网 > 毕节技校招生 > 毕节职业学校招生

毕节2024年比较好的公办中专学校排名一览表

日期:2023-07-20 14:46  1045人关注

毕节2024年比较好的公办中专学校有:贵州毕节卫生学校、毕节信息工程学校、毕节地区财贸学校、毕节地区工业学校、毕节卫生学校、毕节市农业学校、毕节地区水利电力工程学校。

毕节2023年比较好的公办中专学校排名一览表

毕节2024年比较好的公办中专学校排名一览表

排名 公办中专学校名称
1 贵州毕节卫生学校
2 毕节信息工程学校
3 毕节地区财贸学校
4 毕节地区工业学校
5 毕节卫生学校
6 毕节市农业学校
7 毕节地区水利电力工程学校

1、贵州毕节卫生学校

毕节卫校概况

毕节市卫生学校是2006年由始建于1958年的毕节卫生学校和始建于1978年的毕节第二卫生学校合并组成。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单位”,2005年被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创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是全省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毕节卫校办学规模

学校新校园位于双山新区职教城,占地507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于2014年11月1日正式搬迁入驻,建有生理、病理、药理、生化、护理、解剖、化学、物理、微寄、内、外、妇、儿、中医、中药、五官、计算机等实验室,每间教室安装电子白板等多功能设备。新校区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实行“一卡通”数字化校园管理。学校设有10个行政教学科室、3个群团组织科室和7个教研室,5个基层党支部和一个九三学社支社。现有教职工363人,其中专任教师316人,高级讲师68人,讲师76人,“双师型”教师89人,硕士研究生82人,其中取得硕士学位39人。建校56年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近4万名,为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毕节卫校专业特色

学校办学以三年制中等职业学历教育为主,开设的全日制专业有农村医学、中医、护理、助产、药剂、中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其中,护理专业是省级骨干示范专业,农村医学和助产两个专业属市级骨干示范专业。学校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与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遵义医学院等高等院校联办临床医学、护理、检验等专科和本科成人教育。开展护理二学历教育、乡村医师在职学历教育及短期培训。学校与全市26所教学医院构建了院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为强化学生技能培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2012年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贵州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第135所,取得计算机、眼镜验光师、育婴师、按摩师等九个项目技能培训鉴定资格。

毕节卫校办学特色及成果

1、目标定位“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指导方针,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努力构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着力提高育人效益。 2、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素养”。多年以来,学校培养了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教材及教辅书15种,参编教材及教辅书30余种。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1人,毕深教育奖励基金奖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市管专家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1人。列入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25人,执业医师考官库12人。学校于2007年创办内部学术刊物《毕节卫校学刊》,每年发行4期,为提升学校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3、学生培养“注重素质教育”。学校坚持“厚德博爱、笃学弘医”的校训和“师博生钻,业精技实”的办学理念。强化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育人环境,使优良教风与优良学风并行,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在1981~1984年间,学校护士、医士等专业在全省卫护校学科统考中勇夺“四连冠”殊荣;1991年~1992年间,全省15所中等卫护校的护士、医士两个专业的学生基础和临床四门课程的统考,我校4门课程集体总分全省第一名;1999年6月,两个护士班参加全省80多所中专学校《数学》、《英语》统考,我校两门课程平均分名列第一。自2003年至今,我校均组织中职组和高职组护理学生参加全省护理技能大赛,参赛的学生获“特等奖”等各类奖项,获奖率达95%以上,并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护理技能竞赛获取优异成绩,学校团体总分一直保持在全省前三名。自2012年起,我校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参加护士资格考试合格率显著提高,2012年合格率为70.4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2013年合格率为76.25%;2014年合格率为87.9%,取得骄人的成绩。 4、学生管理“提倡以人为本”。建立“全员、全过程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制定教职工“一岗双责”工作制度,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以爱心为前提”的管理服务理念,建立学生帮扶机制及家长联系制度,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加强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毕节卫校发展定位及发展思路

(一)学校发展定位是以办好国家级重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为基础,抓好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立足中职,促进发展,积极筹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推动试验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学校发展思路 1、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抓住机遇,推动跨越,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 2、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增强学校发展后劲的工作着力点,为学校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3、以专业建设及学科建设为增强学校发展后劲的工作重点,突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4、以德育工程及校园文化建设为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品位的有力支撑,为育人创造良好文化氛围。 5、以改革和创新工作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为动力,全面推动各项工作。 另外,在毕节市卫生学校的基础上创建的“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已于2014年3月15日通过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2014年4月28日教育部备案。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于2014年秋季首次招生,包含《护理》、《助产》、《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和《药学》5个专业,共计招生877人。从2015开始增加《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两个国控专业,至2016年,毕节医专学生规模将达到5000人。

毕节卫校校训

将秉承“厚德博爱,笃学弘医”的校训,紧跟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步伐,在国务院35函文件精神的引领下,在毕节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浪潮中,乘势而上,肩负起推动试验区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的使命,为把学校建成西部地区一流名校而不懈努力。

2、毕节地区水利电力工程学校

毕节地区水利电力工程学校简介

  贵州省毕节地区水利电力工程学校是经地委行署批准,在毕节广播电视大学及贵州省毕节地区水电技工学校的基础上整合组建的一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行署直接领导。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学校已初步建设成为集成人开放本专科、网络学历教育本专科、中职、技工及各非类学历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学校。学校位于毕节市流仓桥,贵毕公路和毕节市环东路口交汇处,有1、2、3路公交车与市区相通,交通便利。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井然有序,环境优美的园林式校园,是莘莘学子陶冶情操、潜心攻读的理想场所。

  毕节地区水利电力工程学校教学设施

  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齐全,拥有图书室、报刊阅览室、各类实验室3个、电工、钳工、焊工实习车间和教学实训基地4个。贵州省毕节地区水利电力工程学校依托合并后两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办学上了一个新台阶。2011年止各类在校生(电大开放教育及中职生)近6千人,各类毕业生达2万余人,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1年学校中职开设有农业与农村用水(水利工程测量)、供用电技术、幼儿师范(学前教育)等专业,“同心智力支持工程”项目招生专业:计算机及应用(广告设计与制作)、电子技术应用、汽修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

  各专业均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对报读我校的农村困难学生第一、二年均可享受1500元/年的国家助学金(城镇户口学生需提供家庭低收入证明),涉农专业(农业与农村用水)、(供用电技术)第一、二年免收学费,“同心智力支持工程”项目各专业第一、二年免学费、书费、住宿费。学生在读期间可选择报读我校电大开放就业相应专业(大专),成绩优异者学校还可推荐到高职学院深造,实现大学梦想。水利电力工程学校师资师力量雄厚,建有一支以教授、高级讲师为骨干,讲师、技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现有在册教职工87人,有专业技术人员67人,其中副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27人,初级职称19人、实习指导教师5人。学校拥有雄厚的职业资格培训力量,是“国家第六十一职业技能鉴定所”、“毕节地区非煤矿山安全技术三级培训机构”,可对学生(学员)、有关行业及个人进行国家职业资格技术等级的高、中、初级鉴定和特种培训,并办理相关资格证书,学校毕业生持双证就业。学校拥有固定的就业网,就业渠道通畅,确保毕业生全部安置就业,并对学生进行一年的跟踪服务。

注:以上“毕节2023年比较好的公办中专学校排名一览表”的学校排名不分先后,数据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展开全文 ∨
初中生入口 网上报名 高中生入口
 
择校咨询
 
 
招生信息
 
同区域学校
 
贵州职业学校招生贵州技工学校招生贵州技师学院招生贵州职业高中招生
四川   贵州   云南   重庆   陕西   河北   江苏   甘肃   山西   湖南
浙江   北京   山东   湖北   河南   江西   安徽   广东   广西   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