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网

客服
榆林技校网 > 榆林技校招生 > 榆林职业学校招生

横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日期:2019-02-27 14:29  348人关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速读的要领,能够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中心句。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1.快读课文;跳读课文,解决教师设置的有关问题。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习红柳生长和消亡时的具体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电教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设计提要

一、预习提要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文导读”。并明确导读告诉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1)本文是一篇情理交融的叙事散文。

(2)红柳的品质如何?红柳的结局怎样?

(3)本文的写作思路;详略如何安排的?

(4)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感受作者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强烈心声。

2、读完后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大题

(1)按拼音读准下列字音并在词中填入相应的字。

qiú( )劲 健shuò( ) kù( )寒

 

皱zhě( ) liáo( )寂 尸hái( )

 

苍qióng ( ) 沙lì( ) qī( )息

 

(2)利用工具书解释下列成语

 

不可思议 浩浩荡荡 本末倒置

 

盘根错节 生死相依 触目惊心

 

3、红柳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描写红柳的句子。

 

4、红柳结局如何?找出文中描写相应的句子。

 

二、教学过程

㈠ 导入

 

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阿里)的风光,引出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导语:这里是地球的第三极,是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是沙漠和戈壁的世界,这里高寒缺氧,“鸟兽绝迹、驼马遁形”。然而,即使是在这里,也曾有生命昂然不屈,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㈡ 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文学硕士。1952年出生于新疆,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并发表作品200万字。

㈢自主探究一:速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1.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并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简析: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简析:以上3句运用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2.抓住关键词,归纳红柳形象特点,感悟红柳精神,体会作者珍爱生命的感情。

 

3.红柳的结局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2)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3)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4)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简析: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红柳被砍伐后触目惊心的形象,蕴涵着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

 

简析: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红柳越美越

有价值,摧毁红柳的行为就越可悲。

 

㈣ 学生自主探究二 :跳读课文,了解挖红柳事件,体会蕴涵在文章平静的叙述下的深刻意义

 

1.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2.抓住关键词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

 

简析: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劳动力越健硕,越衬出红柳的顽强;队伍越浩大,工具越先进,越显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与可悲。

 

展开全文 ∨
初中生入口 网上报名 高中生入口
 
择校咨询
 
 
招生信息
 
同区域学校
 
陕西职业学校招生陕西技工学校招生陕西技师学院招生陕西职业高中招生
四川   贵州   云南   重庆   陕西   河北   江苏   甘肃   山西   湖南
浙江   北京   山东   湖北   河南   江西   安徽   广东   广西   辽宁